西海美术馆“向海回归”:让海洋成为一种思考方式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艾弗森贝博app体育下载安装

西海美术馆“向海回归”:让海洋成为一种思考方式

  群展“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目前正在青岛西海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汇集了全球二十余位当代艺术家对海洋现状的反思与创作实践,融合海洋学、人类学、哲学、诗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一同探讨了21世纪海洋的不稳定性及其背后的文化隐喻和思想范式转换。

  据西海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介绍,美术馆筹备和开馆之初就一直关注“在地性”话题,从美术馆所在的环境和青岛现代海洋城市定位出发,以“海洋”主题增加与城市的互动。本次群展是海洋主题艺术项目的首场展览,此后将持续举办。

  策展人祝羽捷告诉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她希望在本次展览中超越“海洋主题展就是环保主题展”的惯常思路,而是把海洋作为一种思考方式,重新审视人类生命与万物的互联互依。“那么多人自私自大,发起战争、掠夺土地,其实都是大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体现——一切都从自我出发,从大陆出发。大陆逻各斯主义强调等级分明和中心化,而海洋思维是去中心化的,更强调平等流动,万物相连。”

  展览主题“向海回归”来自这样一种观点:万物来自于海洋,最终也会回归海洋。祝羽捷表示,在“向海回归”的参展艺术家中,不少有在海岛居住的体验,一些艺术家的世界观是通过儿时阅读的海洋相关科幻小说塑造的,比如《海底两万里》。对艺术家而言,海洋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异质空间去思考和创作。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有的作品致力于表达海洋和陆地、海洋和岛屿之间的关系;也有作品将海洋作为某种隐喻,表达艺术家对神话、传说和神秘主义的理解。

  本次展览分布于西海美术馆两层展览空间。展览在美术馆大厅就已开始,一个白盒子内展示了刘雨佳的多频影像装置《海滩,幻想一种》。这件作品的视频素材全部购买自网络,由真实的档案素材片段剪辑而成,战争和冲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画面并置,提醒观众注意“海滩”亦或“海洋”叙事的复杂和矛盾。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ura)的绘画作品《黄色的墙》,一面满是涂鸦的黄色墙面上开了一扇正方形的窗口,窗外是沙滩和蓝海。框景构图引导着观众的视线,也暗示了观众将思绪暂时抽离陆地/人造环境,投向海洋。这一构图或许可以追溯到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著作《伟大的复兴》(Instauratio Magna)中那张著名的卷首插图。法国作家、收藏家帕特里克·莫耶斯(Patrick Mauriès)如此介绍它:

  “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一艘船正满帆航行。横亘在画面前方的海格力斯之柱,为这幅图景划定了界限:标志着已知世界的尽头和未知世界的边界,那个令人着迷的、充满诱惑的未知世界和无尽空间,等待着人类精神的探索和发现。”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件作品在视线引导方面起到的作用与展厅本身如出一辙——这座由法国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设计的美术馆大面积开窗引入城市自然景观,玻璃幕墙和各种尺度的窗户都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窗外,而窗外的海也与展览中的作品遥相辉映。

  “召唤我们的不只未来和死亡,还有海洋。”美国哲学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David Farrell Krell)在《哲思与海》中写道。海洋广袤、神秘、危险,但在被工业化加持的人类面前,又显得被动和脆弱。对海洋之存在的直接观察和展示,构成了本次展览的线索之一。

  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从2010年开始创作一系列用水族箱展示海洋ECO的作品,“向海回归”展出了其中的《寒武纪大爆发6》。寒武纪距今约5亿年,寒武纪地层在2000多万年内忽然出现了众多动物化石,如今的甲壳纲动物被认为是活化石。从这个方面来看,漫游在海葵之间的蟹类是“超现实的”,它们挑战了“时间是线性的”概念,其活动与水面上岩石的静止也构成了一组时间意义上的对比。

  有感于童年时在海边游泳,常常在海中看到玻璃品、塑料袋,有过被油船泄漏的原油沾染全身的经历,黄渤在《浊浪》中把海洋垃圾封存在树脂海浪里,远看美丽晶莹的海浪,近看却有着肮脏浑浊的内里,令人惊异。在《人造像素》中,黄渤又以西方古典绘画的程式展现了由微小海洋垃圾图片拼接而成的图像,观众可以拿起艺术家留在桌上的放大镜,观看“人造像素”中的细节。

  汪天鑫利用青岛当地的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水温度、盐度、浊度、流速)生成了影像作品《风暴之眼》,粒子在数据驱动下游动变幻组合,构成一幅迷人动感的海浪画面。刘佳玉则在《激流引力》中用发光二极管向观众展示了海平面的图景,光源的变化呈现了海平面全天的变化,观众既能看到日出日落的波光粼粼,也能看到正午时分的金光灿灿,以及夜晚中的点点荧光。

  对于蒲英玮来说,海洋是世界格局的隐喻。在三联画《蔚蓝》中,他用标志性的“帝国字体”书写了龙(Dragon)、狮(Lion)、鲸(Whale),这些动物象征着权力和威望,画中还有用可口可乐飘带字体书写的“China Capital”(中国资本)、象征中非贸易的“华”字符号、世界地图、海浪和海洋生物的纹样,以此指涉全球化背景下超级大国和跨国资本的不断流动。

  刘任将“Panta Rhei”的字样反复书写,构成海浪波澜,用这一图像重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即万物皆流,无物永驻,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倪有鱼为本次展览选取了“逍遥游”系列作品中的7件海洋主题作品。在该系列中,艺术家将自己在全球各地的街市和古玩店收集到的老风景照片剪裁拼贴在一起。这些老照片是历史素材,记录了拍摄者眼中的真实风景,但在艺术家的二次创作下,它们幻化成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化的自然风景。该系列作品之所以被称为“逍遥游”,是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在某一种意义上暗合了中国传统“卧游”的理念——足不出户,在老照片的不同空间任意游走。

  倪有鱼表示,展出的这组作品得益于大量无名摄影师对海洋的热爱。这些老照片的时间跨度达上百年,拍摄的地点各不相同,共性在于摄影者对构图的审慎态度,他们都会确保海平面平行于画面。他认为,这是胶片时代特有的对摄影的态度,“不像我们现在在数码手机时代,拍摄变得如此简单,所以大家拍得都很随意。”

  覃小诗近年的创作取材自珠江出海口的本地传说、历史和华南海盗的藏宝故事。本次展览展出了她的两件作品:2020年末,她在广州黄山鲁根据华南海盗藏宝传说以及本地故事藏了许多作品,其中之一是在山石间不断转动的扇子,装置作品《仪式》指向了那把山中的扇子,它是艺术家心中的隐秘宝物;影像装置《记忆之海(2)》则是艺术家的“藏宝图”——螺钿纸上间歇性闪现艺术家收集的关于华南海盗、珠三角传说相关的地点与风景,以及她为此创作的作品图像。

  覃小诗为郑一嫂的故事着迷,这位清代女海盗一度集结了全球最大的海盗帮派,“他们最终在海上找到了他们的家,确实是向海回归。”在研究郑一嫂的过程中,覃小诗发现了这个海盗帮派在华南地区的藏宝实践,以此为灵感,她开始在珠江出海口的山里和水里藏匿自己制作的“宝物”。这个想法始于她在那些地方收集的各种小物件,比如破碎的瓷片、水手的文字记录,她说,“这么多东西很小,但当我拿到它们之后我会想,我应该做一个交换,从山里拿了一件东西,就应该放回去一件东西。”

  这些艺术实践也让她开始思考怎么样保存数字时期的记忆。“谷歌首席科学家曾经说过,只要不打印出来,你其实没有很好的方法永久保存数据。我也和曾在谷歌工作的人聊过,听说谷歌其实是通过机械硬盘来备份数据的。所以人类的记忆其实是非常物质性的。”

  孙逊在展出的两件作品中呈现了他心中的幻想之海。纸上彩墨作品《神气之端》描绘了一个建立在鲸鱼背上的海洋世界,名曰鲸邦,各种神奇动物跃然纸上。在昏暗的展厅内,夜光纸面发出五彩荧光,凸显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油画作品《“魔法星图”之鲸邦场景设定——鲸邦的天空》描绘的是艺术家想象中的鲸邦的天空,蔚蓝的天空与海洋仿佛融为一体,充满戏剧色彩的云朵让人不由想起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和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这两位英国风景画大师的作品。

  在海岛和海洋的驻留生活经历,在多位参展艺术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麻剑锋曾在马来西亚参加驻地创作,他在美术馆二楼展厅中用装置与表现主义的写生绘画还原了岛屿的景象,繁复、高饱和的画面和彩灯立于塑料沙地之中,提醒观众注意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侵蚀。麻剑锋回忆称,那段驻留经历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自己对海岛生活的想象被打破和颠覆:海岛并非毫无污染的世外桃源,对习惯于在大陆生活的人而言,海洋也潜伏着各种危险。

  参加过同一个驻留项目的胡伟关注海洋如何构成了一种离散的、碎片化的、网络化的秩序,为大陆秩序的逃逸者提供生存空间。在驻留的40天时间里,他结识了许多在马来群岛之间流浪打工的无国籍工人,了解到他们的身份缺失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发现了他们具有共同的信仰——在东南沿海和东南亚海域广为流传的海中神兽“摩伽罗”,这种神兽有很大的可能性源自一种叫作“游走鲸”的古生物。在装置作品《X之腹—双头》中,艺术家在鲸鱼雕塑的腹部藏了一座摩伽罗雕塑。三屏影像作品《风下之乡》模仿水中动物的潜游视角,去观看和讲述四散于马来群岛寻求栖息地的人的故事。

  2015-2016年,赵仁辉在圣诞岛上进行自然研究。由于地理上的隔绝,这座位于印度洋中的火山岛屿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现象。最为奇特的景观是红螃蟹一年一度从陆地到海洋的繁殖迁徙。届时,数百万只红螃蟹将占领岛屿,所有往来车辆都要慢行让路。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人类定居者带来的入侵物种日益影响到岛上脆弱的生态平衡,造成多种本土物种灭绝。赵仁辉关注圣诞岛上的濒危物种,用一系列摄影作品呈现了岛上奇特的生物种群、自然现象和自然地标。

  展览的最后一组作品来自亚历克斯·阿耶德(Alex Ayed)。他得到某艺术基金会赞助,全年在海上航行和创作作品,因此,艺术家必须物尽其用地使用手头的现成物来创作,比如帆布和橄榄油。在航行过程中,他收集材料、记录声音、拍摄影像,并将这些素材同步创作并传输回巴黎。他的作品仿佛为整场展览总结陈词——海洋是艺术家的创作母题,更重要的是,占据地球表面70%面积的海洋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无比重要,不容忽视。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

【扫码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