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英国全球技术创新伙伴联盟首席执行官彼得·腾森组织推动的一场海外专家调研宁企活动。自担任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英国伦敦)运营负责人以来,他已多次“带团”来宁,并促成一批技术合作项目。
开放创新,合作才能共赢。近年来,南京坚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科学技术创新,以国际视野主动谋划创新。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积极融入全世界创新体系,提升合作层次,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南京已建设一批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在《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排名第六位,城市创新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眼下,就有一个江苏省产研院、江宁开发区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共建项目将落地南京,进入产业化阶段。
这是一个关于AI医疗的项目。东南大学—伯明翰大学国际儿童医学影像科学研究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孙钰,最近正在忙着该项目成果产业化的相关事项。近日,她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项目主要围绕应用AI和多模态医学影像技术,开发针对脑肿瘤疾病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目前已完成产品研制,将于6月左右落地产业化。
“脑肿瘤是极度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治疗和护理的重点是精准且及时的诊断和定级。AI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能辅助临床医生综合分析大量复杂的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针对脑肿瘤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痛点,积极努力提高脑肿瘤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有效减轻医生的工作量,成为医生日常专用的AI助手。”孙钰介绍,“我们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强强联合,前期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共同负责该系统的研发工作,其中我们负责数据标准的制定和采集、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对方提供算法优化和专业培训,顺利将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化。目前版本的产品,首次实现了多模态磁共振高级成像技术在全年龄段、多种类型的脑肿瘤AI辅助诊断的应用,智能化诊断准确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我们期待着一起努力为行业和公众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伯明翰大学校长亚当·蒂克尔教授介绍,学校和江苏产研院的合作项目涵盖多个全球挑战领域,包括能源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癌症治疗中的先进图像分析等。在现有联合项目的基础上,双方还将建立有效的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打造一个科研创新的生态系统。
金属加工液行业有名的公司、南京科润工业介质股份有限公司与牛津大学的合作,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据悉,金属加工废液的危害及处理,是一个业内共性问题,早就在机械加工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9年,科润在集萃英国创新周上发布需求,面向全球专家问“技”;同年6月,牛津大学在苏研究机构联合江苏产研院、南京科润共同开展节能环保型金属加工废液生物处理反应器的联合研发。该项目聚焦金属加工废弃液的环保处理,通过企业需求驱动和跨国技术合作有效解决了环境废水净化处理问题。
“目前这个新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试验阶段。这是和传统金属废液处理完全不同的新技术。预计后续形成的整体产品,不仅能帮助公司年产值提高几千万元,还更环保低碳。”科润联合创新主任钟碧娅介绍。
这项由企业“出题”,江苏、英国科学家联合“破题”的新技术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此。依托创新成果,团队还开发了100多种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承担了来自科技部、江苏省、南京市的多项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在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主导制定了《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全部过程安全、卫生要求》等20项标准,为热处理行业提供了技术规范,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加工水平。
类似科润这样,全球“发榜”、寻求产业技术堵点难点解决方案的企业越来越多。
“以前中国的企业多是面向海外征集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现在则更细分了,更希望聚焦某个技术点进行联合研发。”彼得·腾森说。
彼得·腾森还提到,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组织海外专家团来宁调研,以往专家团多是“讲述者”角色,大家侃侃而谈介绍自己的技术;现在则更多扮演“倾听者”,听园区、企业的产业创新需求,再依据需求提供技术方案。同时,为在宁公司可以提供出海支持也成为中心今年新一轮的工作重点。
新港高新园国际合作相关负责人王亚洲和记者说,园区已有超百家海外背景的企业落户,超20家企业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团队。他们正在梳理企业需求,今年或还将组团带领企业“走出去”,将国际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和彼得·腾森一样,中奥智能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王国栋也是一位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手”,是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奥地利)的运营负责人。
在他和团队的推动下,奥地利高新科技企业EfficientIOGmbH(英飞迅特)即将落户南京。该企业是能源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企业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能源监控、分析和优化服务,经营事物的规模覆盖当前所有能源体系。
“我始终认为流动是一个最重要的词。现在科学技术创新可能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如果交流渠道多,覆盖范围广,竞争力会变得更强。”王国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据了解,中奥智能工业研究院专注于AI领域的研发与创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国际专家团队。近年来,依托研究院设立的南京市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奥地利)已对接项目30余个,引进企业4家,举办国际创新合作交流活动30余场。
为推动更多国际科创合作,南京积极搭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大舞台”,企业机构、高校院所等多元主体热情参加,共建全世界创新创业“朋友圈”。去年一年,就成功举办了2023世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大会、第七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3世界半导体大会、2023南京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大会等活动;推动各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对接活动100余场。
2020年的春天,一场“智能制造”专场对接会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过程控制系主任、国际顶尖专家桑德罗·马基托教授委派他的首席代表刘振海博士介绍“流程制造业的自动巡航技术”,该项技术帮助国内一知名造纸企业自控率提升至100%,能耗降低5.6%。
2021年冬天,刘振海在江宁区和在宁科研机构的支持下回国创业,第二年公司年收入即达到1000多万元。
近日,记者联系到刘振海时,他正忙着面试。“我们的技术对整一个流程工业的能耗与安全问题提供了颠覆性的优化与解决方案,技术处于行业前沿水平,涉及的产业领域和方向也特别多,比如石油、天然气、化工、医药、食品等。”面对未来,刘振海充满信心,“今年我们准备扩大规模,推动公司业绩整体再上新台阶。”
创新,是一场不凡的征途。如今的南京,已然身处更高维度的发展机遇之中、更广阔的舞台之上。如何更好地阔步“走出去”?
“要有全球战略眼光,要保持交流、保持创新,要有良好的国际交流氛围。”活动结束,英国人彼得·腾森一边招手示意海外专家登上大巴,一边留下了这句话。
【扫码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