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3天前正是“世界环境日”。当你进一步纵览所有的国际日时你会发现【环保】相关的占比并不低,大概有11天,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日子被用来设定为提醒人类爱护周遭的生活环境。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9天后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曾干过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消灭毛乌素沙漠!根据报道:这片从唐朝起就开始形成的沙漠,在“染黄”一千多年之后,终于重新披上了绿色,水土不再流失,让黄河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4亿吨。
不得不说,环保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时髦”的电影概念,豆瓣评分最高的20部纪录片中有8部跟环境有关,其中就有跟今天主题日极为契合的《海洋》。除了纪录片外,不少剧情片也多有提及。
雅克·贝汉通过歌剧般美好的摄影展现了海洋世界的神秘富饶,令人心旷神怡,而绝美的景色更突显出绝望,因为如此壮美的景象正在以一种加速的方式消失,塑料垃圾正在逐渐侵蚀着这片蓝色领土。
水污染一直是环保话题中的核心内容,由托德·海因斯执导的《黑水》正是聚焦于此,该片讲述了律师罗伯特·比洛特对化学巨头杜邦公司长达几十年的环境诉讼。因为有真实事件背书,造成的后果又极为严重,电影肃穆的风格更加重了令人焦虑彷徨的气氛,触动了不少观众,很多人认为《黑水》是第92届奥斯卡的一颗遗珠。
当时电影也引发了不少媒体的讨论,一些影迷甚至在看完电影后开始主动起不粘锅,因为其使用的涂层正是片中造成三千多人患病的杜邦公司发明的特氟龙。
其实大可不必,倘若认真梳理电影情节,就明白引发如此难以处理的后果的并非特氟龙本身,而是制造特氟龙时需要添加的合成助剂PFOA,也就是全氟辛酸。杜邦公司的错也不是使用了分散剂PFOA去制造特氟龙,而是没有正确地处理生产后的废弃物,选择直接倾倒垃圾场填埋,从而使得带有PFOA的废弃物污染了饮用水,进而伤害了当地居民的健康。
而且2015年以后,成熟的PFOA替代品也已经找到了,现在生产特氟龙的工艺中,不会再使用PFOA。所以特氟龙,也就是聚四氟乙烯PTFE,包括其制品,都是安全无毒的。
电影因其特殊的传播媒体效应对观众造成的影响是深刻且巨大的,的确能够迅速传播环保理念。然而也务必要注意,环保要靠科学,而不是膝跳反射般的简单直觉。
《奇葩说》第六季中有一期节目蔡康永也曾非常想当然地认为:当商人发现塑料又便利又便宜又好用的时候他就用了,他顾得了五十年后的人怎么活吗?他顾得了海洋里面飘满了塑料无法处理吗?因为要几十年才能体会到当初根本无知的科技会带来多大的灾难。
而后薛兆丰则反驳到:塑料的发明,恰恰是未解决环境问题,它的发明能够使我们省更多的木材,反而能够大大减少水土流失。当然它本身带来的污染则应该去找其他的办法来解决。
环保,绝不是因噎废食,更不能因此走火入魔反对科技甚至开始敌视人类。去年取得不错票房成绩的《罗小黑战记》中的风息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因为人类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侵占了妖精的生存空间,作为妖精领袖的风息毅然决定选择复仇,想要通过自身的法术天赋将整个城市重新变回森林,完全不顾人类的死活。
再比如有这样一个观众在看完另外一部高分纪录片《家园》后留下了这样一句短评:
其实类似这样诅咒人类的热评相当可笑。《家园》以上帝的口吻去Judge人类,好似人类是地球外来的入侵物种一般,将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同时把工业发展塑造成恶魔一般进行鞭笞。这是非常错误的逻辑,令人反感。
影片既然以地球40亿年的历史作为开头,那么就必须要知道人类所谓20万年对地球带来的改变放在历史长河中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人类也是来自于大自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就像病毒复制自己、树木向阳生长一样是基本天性,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
当对环保的认识走向极端且空洞,只会一些陈词滥调,那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这部纪录片哪怕镜头拍得再美再震撼,也仅是展现地球的伤痕,诚如一些影迷所言,只是一次昂贵的谴责,环保纪录片里的一张空皮。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等“发展”的问题当然得用“发展”来解决,而不是停滞甚至是倒退。
周星驰的《美人鱼》中由邓超饰演的富豪刘轩本打算填海造陆,却因为要驱赶人鱼造成环境破坏而最终放弃。众所周知,现实中的香港房价畸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空间极为逼仄,可即便如此,依然放着大片的土地不去开发,反对填海造陆,理由也是所谓的环保。
显然这里的环保成了香港地产商维持房价及自身利益的借口罢了,也是反对派掣肘政府的政治工具而已。要知道西滨北海的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全国约有1/4土地是填海造陆而来。由于人口稠密,增加国土面积一直是该国的主要国策。
保护环境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让我们大家可以更好地生活下去,倘若反过来使得我们的生存更加艰难的话,岂不是本末倒置?
中科院院士丁仲礼也曾经在柴静的采访视频中这样说道: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同拯救地球是没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温度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浓度也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都是这么演化过来。
丁仲礼的那句“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更是振聋发聩。发达国家已发展了起来,并通过全球化将污染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现在却用一样的高标准要求发展中国家,这是极度不公平的,反倒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只是很遗憾,美国居然选择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
相较之下,前副总统戈尔就显得相对负责多了。他曾经拍摄了两部宣传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第一部还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阿尔·戈尔用他生动有趣的PPT和幽默风趣的演讲详实地论证了气候因为人类活动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给出了相当充分的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陷入到那类矫枉过正的陈词滥调中,而是深刻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并可以充分体谅到发展中国家的困境,愿意通过当地考验查证了解当地的情况,而不是轻松地占领道德高地要求他们放弃发展。
这两年,印度因为要实现村村通电的目标,大力建设发电站,因为技术及资金有限,更多的选择燃煤发电,导致了极为严重的雾霾,PM2.5指数还可以超过仪器所能展现的上限,相当于每天吸50根烟。
然而,即便污染如此严重,绝大多数印度人民并没有站出来反对,因为这里需要面对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落后国家的人有很多死法,空气污染得肺癌是最温和最慢的一种,如果不发展工业,以印度直奔15亿的人口,饥饿和缺乏基本医疗会杀死更多的人。
这就是当丁仲礼问出“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就应该少排?”显得振聋发聩。这也是怎么回事当著名的科普媒体回形针以“中国人的肉蛋奶消费,为何会影响到巴西热带雨林的存亡”作为视频标题时会引来巨大争议。
视频中,中国的肉蛋奶消费在增长是事实,巴西的雨林在消亡是事实,然而把两者进行因果联系则是错误的。要知道,中国人均肉食才每年60公斤,且达到这个水平的时间很短,而美国已经突破了人均每年100公斤,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准,倘若要追究,也是先追究欧美发达国家的责任。
其实中国一直很注重植树造林。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研究人员认为原因是中国在植树造林和集约农业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当然,不得不承认工业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环境污染也使得很多人开始向往田园牧歌的生活,这也造就了诸如日本《小森林》《人生果实》等展现农耕生活纪录片的走红。尤其是《人生果实》自2月23日以来,在豆瓣电影TOP250排行榜上的排名上升了40个名次,爬升速度迅猛,大家对这样生活方式的羡慕可见一斑。
相应的,中国也捧红了李子柒。只是在我们用他们的视频下饭的时候,务必要了解,古代真正的农耕生活可没有这样的闲适雅致,他们的影视类作品,也几乎都是用非常工业化的模式进行制作的。爱看这类节目本身问题不大,只是务必不要被这种假象所麻痹,就当做一种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著名媒体人马前卒也这样评论道:之所以21世纪的中国捧红了李子柒的视频,不是因我们过去是农业国,而是因为快速城市化,产生了足够庞大的现代都市人口。现代人在城市里生活,很方便,很舒适,但也有遗憾。李子柒的视频恰好就弥补了我们的遗憾,而同时能被发达国家的网民接受,是因为他们也有同样庞大的都市人口,需要类似的都市神话,用来平衡自己的精神生活。这都市神话也是神话,也需要神秘色彩。
当环保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潮进入到影视剧中,并利用其巨大影响力扩张到全世界,这自然是一件好事。让我们不要忘记造成巨大悲剧的切尔诺贝利,要知道日本福岛核泄露至今尚没有正真获得妥善的处理。
只是运动式的环保会造成更多的浪费,一刀切式的懒政也会制造大量的失业人口。我们要更加积极且科学地面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各种困境,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搞环保。
【扫码浏览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