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宿城区人大代表、耿车镇大众村党委书记张坤,撰写好关于快速推进耿车产业绿色智能发展的建议,准备带到将于2024年1月召开的宿城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作为镇电商商会会长、耿车镇两次转型发展的亲历者,张坤见证大众村从“垃圾村”到知名“淘宝村”的嬗变,也是耿车从“垃圾镇”到“生态镇”这一精彩蝶变的直接受益者。
2016年年初,在习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宿城区耿车镇毅然决然告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壮士断腕去污减塑,强力推动转型发展。
历时66天的综合整治后,耿车向着家具等三大产业,开始第一次转型。2017年,发现家具产业造成新污染后,耿车果断打响产业向高向新绿色转型“第二战”。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还是高压大势下的被动整改,第二次,则是耿车人在“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主动为之。
在30余年的废旧塑料加工产业造成生态之殇后,在两次转型求变的艰难探索里,耿车的主导产业从低端、粗放、原始向高端、绿色、智能方向发展,耿车人的生态意识从无知无觉到萌芽再到觉醒,并走向成熟。
今年6月,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耿车调研时表示,耿车的精彩蝶变充分彰显“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慢慢的变多的乡镇摆脱“只要眼前利益,不要长期利益;只要经济利益,不要整体利益”的生态观偏差,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互动,朝着“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水平发展”的方向行进。
198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为创办私营企业开了绿灯,时任耿车乡党委书记徐守存发现乡里有人在做废旧塑料生意,便带队到浙江考察。
废旧塑料回收简单易学、利润高。围绕废旧塑料的回收、分拣、加工,耿车逐渐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链,创造蜚声全国的“耿车模式”。
据悉,最高峰时,耿车年加工废旧塑料近300万吨,10万人吃“垃圾饭”,形成以耿车为中心,辐射周边近100平方公里的废弃陈旧物资回收加工集散地。农民收入年递增33%,昔日的“穷耿车”成了“破烂王”,还一跃成为苏北乡镇企业发展“排头兵”。
“烤鞋底取塑料,黑烟直往鼻里冒。”红卫村二组村民藏宏生还记得这句顺口溜。以前他家每年能赚十多万元,但2014年,父亲得了肺癌,积蓄花光了,人也走了。据统计,耿车每年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比远高于周边地区平均水平。
“水烧开,都是黄色的,还有股怪味,没人敢喝。”大众村村民史余华说。家后的史庄河,一半填垃圾,一半排废水。当时耿车年排放污水达280万吨,沟渠河塘之水都是五彩的,水流之处寸草不生,地下水深达几十米皆不可饮用。
“火碱水、废硫酸,满地流,烧完下头、烧上头。”在镇政府工作三十余年的李闻说。那时土壤往下挖几米还是乌黑酸臭的,种的粮食没人敢买。土壤砷含量高达60.1mg/kg,超出标准值2.4倍,PM_2.5检测常年爆表,丙烯腈等有毒气体浓度严重超标,气味焦臭令人窒息。
面对“垃圾围城”,耿车不是没挣扎过。2002年,耿车镇尝试通过“内培外引”鼓励村民搞塑料深加工,但因投入大、风险高,应者寥寥,一段时间以后又“涛声依旧”。
2015年6月,耿车小学的美术课上,老师问9岁的夏海洋:“为什么把蓝天涂成灰色?”
“垃圾时代”出生的孩子没看过耿车天空的湛蓝,有的孩子甚至在襁褓中就伴随父母拾垃圾。
耿车人从破烂中“捡”出巨大的财富,也付出“水陆空”立体式污染的惨痛代价。生态之殇令人痛心。
“利”与“弊”之争——终结低端污染产业开启第一次产业转型探索
当时的耿车采取生产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交易向市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循环产业的思路。但进耿车循环经济产业园要租金,个体经营的小户不愿意,而且集中生产经营就没有污染了吗?
2015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两山”理念被正式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5年12月7日,时任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在耿车调研时强调,坚持以“彻底禁、禁彻底”为目标,坚决做到依法根治、集中整治、长效治理、标本兼治,为全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2016年1月14日,宿城区召开废弃陈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从区直有关部门、街道抽调300余名人员投入整治。
新华村是耿车经营户密度最高的村,有400多户经营废旧塑料。时任村党委书记周壁就是经营大户。
“整治就是‘拿刀子割肉’,第一刀还是挥向自己。”回忆起那场“雷霆之战”,周壁笑着说。当时,他率先卖掉新上的四台设备,清掉几十吨的货,来不及心疼六七十万元的损失,就走家串户做工作,却收效甚微。
大户强烈抵触,小户骑墙观望。大家都说:“不整治,还能吃‘垃圾饭’;整治了,只能喝‘西北风’。”
周壁正准备到镇里反映问题,镇里组织干部和经营户外出学习的消息传来。随后,镇村两级纷纷组团赴浙江、广东、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先找好“新鸟”再腾“旧笼”,为产业转型做充分准备。
整治组也一家家宣传党委政府扶持转产就业创业政策和各项保障帮扶救济措施,给群众送去“定心丸”。
这一次,耿车仅用66天时间,就将4889户废弃陈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到位。一场荡气回肠的人民战争宣告胜利!
66天的综合整治像一场旋风,吹走垃圾,也重创百姓生计——当时80%以上的耿车人面临再创业、再就业的严峻挑战。
全面整治过程中,市区镇三级政府“疏”“堵”结合,“治”“促”并用,“破”“立”同步,在全面调研基础上,明确塑料精深加工、家具电商、花卉苗木三个重点产业转型方向。
一个存续30多年的低端产业画上句号,一个不再弥漫废塑味的“新耿车”开启产业转型之路。
这场惊心动魄的整治攻坚战,是耿车人以“两山”理念重塑绿色“新耿车”的行动宣言,也代表着耿车人的生态意识已经觉醒。
“绿”与“金”之兴——倒逼产业提档升级打赢绿色转型“第二战”
在经历牺牲“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再用“金山银山”修复“绿水青山”的惨痛教训后,耿车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确定塑料精深加工、家具电商、花卉苗木三个重点产业转型方向后,镇村两级引导体量较大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户沿着塑料精深加工产业链绿色转型,鼓励有基础的经营户发展家具电商、商贸物流,组织部分仍未找到转型方向的经营户和群众到沭阳学习花卉苗木栽培……
早在2014年,张坤就开始从事物流业,客户大多是隔壁徐州市沙集镇的。综合整治后,上门取经的村民很多,有的想做物流,有的想通过他到沙集学做电商。张坤来者不拒。自己不懂电商,就建议成立村网络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大学生村官和网络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创业指导。短短一年,大众村开了300多家网店。
区镇两级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投资奖补机制、贷款贴息政策,鼓励大户、能人整合资金资源组团创业,分享办厂、销售、配送等资源和渠道,手把手教乡亲开网店,掀起转型转岗热潮。
不到一年,3500余户顺利转产转岗,转型占比达73%。2016年,耿车镇实体企业达567家,网店突破2000家,所有村居全部创成“淘宝村”,一举打赢产业转型“最难一战”。
2017年,耿车紧急叫停户外喷漆作业,着手建立集中喷涂中心,全链条查处家具产业环保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倒逼产业提档升级,再延伸到塑料精深加工向食品级产品研制、多肉种植向新品种培育等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环节转型,耿车产业向高向新绿色转型的“第二战”打得漂亮。
在绿色发展赛道上,“一条腿”跑始终有些慢。耿车新建电商物流园、生态农业示范园、激光产业园,加上循环经济产业园,四大园区聚集企业近600家,带动近万人就业。曾深受污染之害的多家企业,也陆续追加投资,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在最早一批“烤鞋底”、收垃圾的人中,苗春转型转得最快。镇里引导大户向塑料精深加工产业链转型时,给了真金白银的扶持。苗春拿到4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做起了塑料花盆制造。
从2台机器扩大到25台设备,苗春的家庭作坊在时序更替中壮大。今年8月,他成立江苏汇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研发纳米表面涂层及可降解新材料应用。
从“疼怕了”到想让家乡“好起来”,从一味追逐经济利益到倒逼产业提档升级,耿车人将“生态觉醒”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12月28日清晨,薄雾霭霭。漫步刘圩村的同心桥,两岸白墙黛瓦,流水低吟,柳丝如烟。
“今年6月,省委书记信长星来过这里,在河边待了三四分钟。那时候更美。”刘圩村党委书记丁义录眉眼间透着骄傲。
同心桥旧址是一条被垃圾填平的“臭水沟”。像这样的水体,镇里修复了56条,疏浚清淤12万立方米。
“从前,耿车废旧塑料行业年利润约一亿元。到现在,治水、治土、治气花的钱,已超出十年的利润了。”耿车镇党委书记陈茂辉说,“这些钱,花得值!”
大同村种粮大户张丽20年前就包过地种过粮。那时粮商要么不敢收,要么压低价。辛苦一年,本都回不来。张丽索性干起了废旧塑料加工。她现在重操旧业,也没人压粮价了。
丁义录掰着指头细数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河塘做了护坡,栽上柳树、梨树;村道拓宽,装了路灯;公共空地铺上草皮,河边盖上凉亭,搭了亲水平台……美景引客来,村里新开了两家私房菜馆,多了几家民宿,“垃圾村”吃上“文旅饭”。
一体推进公共空间治理,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复原“白鹿渔歌”景观,建设6条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在耿车,俯拾可见。
从水不能喝、粮不敢吃到如今水清如莹、土膏微润——失而复得的“绿水青山”成了耿车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金山银山”和“幸福靠山”。
白鹿湖村村民李玉流转150亩地种火龙果,建大棚的钱政府补贴80%;五星村村民王猛上了镇里的淘宝大学,学做电商卖家具,“一年挣二三十万元是‘笑眯眯的’”;大众村的李斌、李安等老人,在村里当环卫工“挣点零花钱”,不耽误晚上跳广场舞……
一张张笑脸、一点点变迁,都是“两山”理念在耿车的生动实践,也是刻在乡村振兴路上的丰功伟绩。
2022年,耿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6万元,分别是2016年整治前的1.71倍、2.51倍。
大众村村民夏和虎骄傲地说,不出镇子,就能看到“水墨刘圩”“田园红卫”和“白鹿渔歌”的美景。在城里上高中的儿子,准备元旦假期带同学来“耿车一日游”。
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协同共进,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美美与共——耿车治污的优秀答卷,是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的缩影。国家得生态、群众得实惠的双赢,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良好成效和蓬勃生机。
从被动整改到主动转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垃圾堆里讨生活”到“绿富和美新生活”,耿车蹚出一条生态觉醒之路、产业涅槃之路、人民幸福之路,彰显出“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记者 徐海涛 傅美丽 王晨见习记者 刘海)
【扫码浏览手机站】